闲来与三五好友品茶而得意趣,更有两位茶友带了些老茶来一同分享,不亦乐乎。
茶友所带来的据说是当年六堡茶出口外贸仓库中所得,甚为珍贵,据说有二十多年了,是外贸一位退休工人所赠,颇能代表当年出口南洋的六堡茶之风格。另一款则是有近10年的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干仓存放。
好茶是必须好水的,正好有茶友取来的山泉水。
准备妥当,开始用铸铁壶烧水。水声轻响中,大家说起该先喝哪种茶,后喝哪种茶,还是一起对泡,不过,很快意见便统一了,先喝出口渥堆工艺老茶,再喝传统工艺老茶。
笔者提议:现代工艺的渥堆六堡茶,其茶气茶香茶味较为细腻,口味较为醇和清雅,需静心细品。而传统工艺的原种六堡茶,香浓味足,可放在后面喝,等两者都到了二十道左右,可以同时泡饮,再作比较。
出口老茶的醇和雅致
第一款是当年出口的老茶,条索粗老,偶见茶梗,估计是当时的出口四五级茶,与笔者所见的当年出口茶外形较类似。干茶无仓味,存放良好。
看开汤,汤色红浓,通透如红酒,沉香内秀。口感细腻,醇和雅致。水路很细,隐隐有木香,茶气平和而耐读,韵味悠长而富于内涵。综合干茶、茶汤、工艺、风格、叶底来判断,确实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的陈年六堡茶,经历岁月的洗礼,干茶益显朴实内在,茶汤口感尤为优雅细致、余韵绵长。二十多道后,依然色红味浓。
原种陈茶的味厚蕴香
另一款茶友所提供的是有近10年的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干仓存放。
条索粗壮、尤显厚实。表面有轻微自然白霜,无异味杂味,也是存放良好的体现。
开汤即可闻香气四溢,显然已经初步陈化完成,可以进入品饮阶段了。看汤色,棕红明亮,琥珀红光,茶香自内而发,味浓而纯厚,无杂味。细细品之,水路偏细而清雅,茶气刚中带柔,路子大中至正,茶韵雅和,丰腴而不杂乱、持久而不妖媚。
历二十多道而色味几乎不减,香尤为纯正。确实也是难得的好茶。
茶友对两者看法差异大
按笔者所提议,在两款茶都到了二十多道的时候,然后“对泡”。对泡是茶友们常用的说法,就是将这两款茶,分别用相同的水及器具,一同泡饮对比。一般而言,对泡甚至可以增至三款茶一起泡,但更多的四款、五款对泡就往往要考虑更多的干扰因素,不好操作了。
基于前面对这款泡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口老茶的十多道的品饮,笔者估计其在口感浓厚层面上的冲泡,是已经到了顶峰,二十多道接下来的,应是其在陈香木香之中透出来给予品者的陈茶特有的精神愉悦。
果然,尤其是对泡着原种的近十年陈茶,其比对效果特别明显,于是几位茶友,特别是一些资历稍浅的茶友纷纷说二十多年的出口老茶已经走下坡路了,比不上原种的老茶。甚至在后者再单独多泡十多道后,仍然是大部分茶友更为推崇后者。
不过,也有唯坚持现代渥堆工艺方为正宗的茶友对传统工艺六堡茶持否定态度,觉得口味不接受、存放及生产不规范,坚持认为不符合《六堡茶》生产标准,不经渥堆发酵的茶,甚至连六堡茶都称不上。
需按不同坐标来评判
这个结果是可以预见到的,笔者对此颇有感触,也想就此谈谈。
以笔者之见,就这两款茶而言,其实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优势不分伯仲的。好与不好,更多取决于品者个人的偏好和对茶的理解。
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中,这两大类六堡茶的原料品种、工艺以及成品风格特点都有所差异,其存放成熟年份、适饮时间也都不同,其存放品饮峰值也有很大差异。
传统工艺的原种茶,其内含物丰厚、茶味浓重,未经渥堆发酵,其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在自然环境下存放,将近10年的话,是进入可品饮阶段,还未达到其品饮品质的顶峰。
根据不同茶质、产地及工艺的不同,其品质峰值估计应在十五到二十五年之间。因而,甚至有资深茶人说:“十年之内的茶,喝不得。”固然,这是一家之言,也反映出不同的茶友对存放成熟标准的差异。
而现代工艺的六堡茶,经过渥堆发酵晾置等标准工艺,已经去除掉大部分茶多酚等物质的苦涩,经过后期适当的存放,可以很早进入适合品饮阶段。不过,这个存放时间的长短判断,与茶的工艺,如茶青原料、发酵度的轻重、产品形态(散茶或茶饼、茶砖)等有关,也与茶友各人的饮茶习惯、爱好和品茶水平有关。
对这两种茶的审评,需立足于不同的坐标,以不同的标准去判断,方能客观公正,需如此,方能领略到两种工艺六堡茶各自的妙处,尤其是对于陈茶老茶而言。
差异更显六堡茶之精彩
就笔者看来,从我们的品鉴经验得知,六堡茶的陈化口感曲线,呈现出一个类似于抛物线的形态。
而且,六堡茶的品饮,呈现出两个层面,一个是纯粹从口感感官而言的品饮,从纯粹物质方面来评价的品饮层面”,另一个是包括前面所述物质的纯粹口感的方面,综合老茶的茶气、茶韵,再加上对老茶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所感所悟,而形成的一种对老茶历史沧桑的综合感受,笔者称之为“艺术层面”。
这两者所表现的老茶,应该是一前一后的双抛物线的形态,着重器官感受的品饮层面曲线在前,在其抛物线的顶峰落下之后,另一条老茶艺术层面的曲线或者正在慢慢走向顶峰。
从物质理化变化的角度,若干年(经验估计,根据工艺不同,有十多年也有三十多年),陈茶达到一个口感最佳的顶峰阶段,之后,香气、滋味物质如醇类、醛类等继续变化、挥发,渐渐减少(这个时候,假如愿意,可以通过存储手段加以控制,减缓削弱过程)。
不过,随着这些物质减少,茶会逐步出现一种陈韵,呈现木香木味的橙花叔醇等一倍半萜烯类、4—乙烯基苯酚等物质逐步凸显,茶慢慢出现一种陈香老韵,品饮起来别有风味,此时可以理解为老茶正走向一个品饮的艺术层面阶段。
数十年、近百年的“老茶”从逐年渐渐淡去的茶味中,品饮历史,品味沧桑。
有幸饮过不少真正的老六堡茶,得以体会到老茶的魅力,也得以体会到从老六堡茶“品饮层面”到“艺术层面”的不同。
一款老茶,假如品质优秀存储适当而且年份真实,它的品饮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一定很高,是难得一遇的。
很多茶友不了解或否定老茶,大多源于没有接触到真正的老茶。
传统工艺的六堡茶(古法原种)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在具体的表现中,也呈现出其各自的不同,有着很大差异,正因为如此,六堡茶才更精彩纷呈。
各具特色比翼发展
其实,传统工艺、现代工艺两类六堡茶都各有其优点和消费群体。
现在市场上,包括茶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争论,争论哪种属于正宗,哪种更好。
笔者认为,争论孰优孰劣,其实大可不必。
市场存在即是合理,其能够生存、发展,证明市场上有其消费群体,无论是哪种工艺的六堡茶,都是六堡茶历史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摈弃了传统工艺原种六堡茶,就是否认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六堡茶品种和其特有的品质工艺,割裂了历史,现在的六堡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单纯强调原种与古法工艺,对现代规范生产抵触,也是与现在茶叶市场状况脱离的做法,是与现代市场化对六堡茶品质和管理的要求背离的。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也曾经历生茶熟茶之争,在尘埃落定后,能接纳并将其作为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的两大品类,齐头并进,六堡茶为什么就不能有历史上的古法六堡茶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现代工艺六堡茶两大种类一起发展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六堡茶这两大品类兼容互补,比翼发展,岂非更好?
丰富品类规范生产
国人消费茶叶有一个特点:在同一地域内,对某种茶类有所偏爱,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喝习惯的茶叶会产生审美疲劳,转而求新,追逐市场流行热点“尝新”。这就出现了中国茶叶市场绿茶“兴”几年、铁观音“兴”几年、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 “兴”几年、金骏眉“兴”几年、湖南黑茶也“兴”几年的特有现象。
口味单一、品类少的茶更易被市场淘汰。如果六堡茶品类过于单一,整个产业缺乏搞活市场的活力,长久下去,很容易造成产品相对过剩,因为一定时期内的单一品类,所有的企业都做同样的产品,尽管口味有所差异,很容易在圈子里面形成同性竞争,争来争去,不过是此消彼长,是不利于把整个产业的规模做大的。
如何在稳固、保有现有市场的前提下,在传统工艺原种茶品中,深入研究,研发新的品类,提升六堡茶的附加价值,赋予六堡茶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做适合市场的、基于六堡茶的新品乃至衍生产品,才能让六堡茶走出单品类同性竞争的怪圈。
笔者认为,现有的古法原种六堡茶生产往往还存在分布散、规模小、生产不规范、品质不稳定等问题,政府应鼓励各六堡茶生产厂家利用现有的资源,投入到原种六堡茶的研究种植生产中,以现代制茶技术和管理水平,开发原种古法工艺六堡茶,打造高端产品,丰富现有产品系列,并进一步拉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原种六堡茶的研究、种植和推广。
而对现代渥堆工艺的六堡茶生产,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也逐步规范原料采购,逐步加强和完善地理保护标志中产区范围的茶园管理,并建立一套可逆溯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对不符合品质要求和伪劣的产品,实行追究和惩处。以确保市场上的茶品安全和卫生,以品质打造六堡茶品牌。
在名茶的发展史上,数百年岁月长河,黄沙淘尽始见金,能够流传至今并焕发光芒的名茶为数不多,能够经受得起风吹雨打的,经受得起市场竞争和冲击,经受得起让消费者用口选择、用口传播并得到海内外民众认同并喜爱的古法六堡茶,应该能够在今天作为一个六堡茶品种,再接受市场的品评和检验,让消费市场带动产业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